太極各式

太極拳的五大流派

太極拳經過長期的流傳, 演變出了許多的流派, 比較著名和廣為流行的主要有五大流派, 即陳式太極拳、楊式太極拳、吳式太極拳、武式太極拳、孫式太極拳。

陳式: 由河南溫縣陳家溝著名拳師陳王廷創始於明末清初。陳式太極拳外觀氣派, 瀟灑大方穩健, 以沾、粘、連、隨獨樹一幟, 並有竄、蹦、跳、躍、閃、展、騰、挪諸功能, 含蓄於內, 發放於外, 具有螺旋纏繞堅無不摧的彈性爆發勁。主要分為兩路。第一路, 以柔為主, 柔中有剛, 以腰為主宰, 用螺旋纏絲勁。在練習時,運行柔緩、圓弧、纏絲, 虛實分明, 左右呼應, 前後連貫, 快慢相間, 內外一致, 周身相隨, 蓄發兼備。在用法上, 以掤、捋、擠、按為主,以採、挒、肘、靠為輔。第二路, 亦稱炮捶, 以剛為主, 剛中寓柔。練習時, 震腳發力, 閃展騰挪, 竄蹦跳躍, 鬆活彈抖, 完整一氣, 有猛虎下山之氣魄, 雄獅抖毛之神威。用法上, 以採、挒、肘、靠為主, 以掤、捋、擠、按為輔, 體現快而剛猛的特色。

楊式: 為河北永年人楊露禪從學於河南溫縣陳家溝陳長興, 與其子楊健侯、其孫楊澄甫等人在陳式老架太極拳的基礎上,創編了「楊式太極拳」。其拳路逐漸刪改了陳式老架中原有的縱跳、震足、發勁等動作, 由楊健侯修訂為中架子, 又經楊澄甫一再修訂逐漸定為楊式大架子, 即現在廣為流行的楊式拳架。楊式太極拳拳架舒展簡潔, 結構嚴謹, 身法中正, 動作和順, 剛柔內含, 輕鬆自然, 輕靈沉著兼而有之。姿勢開展, 平正樸實, 練法簡易, 由松入柔, 積柔成剛, 剛柔相濟。正如楊澄甫所說:“太極拳是柔中寓剛, 棉裡藏針的藝術”。楊式太極拳架勢有高、中、低之分。

吳式: 由吳鑒泉所創。吳鑒泉為滿人, 本姓烏佳哈拉氏, 民國後隨漢人習俗取漢姓吳, 生於河北大興縣, 自幼從其父吳全佑學太極拳。吳全佑早年先從楊露禪學楊式大架,後又學楊班侯初改的小架互相吸收融化。傳至吳鑑泉時, 又經數十年的融化和發展, 遂形成柔化為主的一種緊湊、大小適中的拳術, 即吳式太極拳。吳式太極拳以柔化著稱, 動作輕鬆自然, 連續不斷松靜自然, 獨具靜態之妙。拳架雖然小巧,但具有大架功底, 又開展而緊湊, 在緊湊中自具舒展, 不顯拘束。端正嚴密, 細膩熨貼, 守靜而不妄動, 以善化見長。

吳式太極拳講求意到、眼到、身到、手到、步到, 說動一齊俱動, 說到一齊俱到, 內外如一, 動靜不二。吳式太極拳是十分具有特色的太極拳種。

武式: 由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所創。武禹襄在楊露禪從陳家溝返鄉後, 深愛其術, 從學楊於陳式老架太極拳, 後又從陳清平學趙堡架, 經過修改, 創造了“武式太極拳”。 武式太極拳既不同於陳式老架和新架, 亦不同於楊式大架和小架, 學而化之, 自成一派。其動作簡潔緊湊, 架勢雖小而不局促, 動作舒緩平穩, 出手不超過足尖, 收時不緊貼於身, 左右手各管半個身體, 不相逾越。胸部、腹部的進退旋轉始終保持中正。步法嚴格, 分清虛實, 小巧靈活。 弓步前腿膝蓋不得超過足尖, 後腿不挺直高拔。拳勢講究起、承、開、合, 動作連貫順遂, 用內功的虛實轉換和“內氣潛轉”來支配外形, 以“神宜內斂”, “先在心, 後在身”,“以心行氣,以氣運身, 意動身隨, 意動氣隨, 意到氣到, 意到力到, 意力不分”, 達到意、氣、形三者合一。

孫式: 為河北完縣人孫祿堂所創。孫祿堂自幼酷愛武術,從師李魁垣學形意拳, 繼而學於李之師郭雲深, 又從師程廷華學八卦掌。經多年研練,功夫深厚。後又從師郝為真學武式太極拳, 參合八卦、形意、太極三家拳術的精義,在武式太極拳基礎上, 吸收形意拳進步必跟, 退步必撤的步法、八卦掌擰旋敏捷的身法和兩門拳術手法,融合一體而創“孫式太極拳”。孫式太極拳的特點是: 動作小巧輕靈, 架高步活, 柔緩圓活, 轉換輕盈, 運動方向變化多。步法進退相隨, 邁步必跟, 退步必撤。動作舒展圓活, 敏捷自然, 練拳時雙足虛實分明, 全趟練起如行雲流水, 綿綿不斷。每轉身時以“開”、“合”相接, 所以又稱“開合活步太極拳”。

吴阿敏师傅精通以上各式太极,提供不同课程并出版过包括五大流派的100余种太极教程。

[os_share]

Comments are closed.